
陪伴小孩練習批判性思考的第一步
由於未來的環境隨著科技以及人與人溝通的方式與過去相比,實在是變化太多。
因此開始就有人提到「21st Century Skills / 21世紀的能力 」,
而其中一項是「Critical thinking / 批判性思考」,為什麼這項能力會這麼重要?
市面上也有不少書介紹批判性思考。
在談論批判性思考能力之前,先說說這個中文譯名,從字面上解釋為「批判」,的確也讓不少人誤解,以為就是提出負面的意見,甚至香港的教育單位提出正名,稱之為「明辨性思考」,才不會誤導著學生。有各式各樣的中文說法,但是究竟什麼是「Critical thinking」?
節錄這段話:美國學者恩尼斯(Ennis, 1987)找出與批判性思考相關的個性與能力,發現關鍵在於以下這兩種能力:
- 質疑的能力
- 理性思考的能力
但是我們要如何陪伴小孩,讓他們有批判性思考,第一步要怎麼做呢?
批判性思考是希望小孩們能跳出框框,能有個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考的能力,
而第一步就是要讓他們學會練習用「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 相互之間具有排他性,整體而言毫無遺漏)。去看問題和事情。
有時候我們看一件事情時,往往如同瞎子摸象,只看到事情的一面,而非整體,就輕易的就說出問題在哪?我們要怎麼解決。這是我們要的嗎?
而透過陪伴小孩練習MECE,他們就能用整體與系統性的想法去頗析事情,想得更清楚。
練習的步驟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實體物品的MECE
透過小遊戲,讓小孩練習什麼是MECE。
首先跟小孩介紹MECE的定義,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整體的範圍,要先把範圍(scope)明確定義清楚。
請小孩將市場上銷售飲料做分類,而分類的方式要能做到MECE。
而「市場上銷售的飲料」就是一個定義明確的範圍,若討論範圍是「飲料」的話,那麼分類就會太發散。說更明白點,若範圍是「東西」,那麼就更發散,不是好的練習MECE的討論方式。
再來要請小孩去思考要怎麼樣的分類方式,由於市場上銷售的飲料和他們的生活與經驗息息相關,小孩通常很快就能列舉出商品,如果汁、可樂、養樂多、酒,然後將相同屬性的商品做歸類,並給他一個分類名稱,這種由下而上的分類法,可參考KJ method / 親和圖法。
由於練習對象是小孩,因此我會做一些限制,這些限制在小孩能熟練運用MECE後,就有可能打破:
- 分類數必須為3。為什麼是3,因為二元分類法是相當直覺,腦筋一閃過,就有好幾種二元分類的方式,但是三元分類,能讓小孩花點時間去做觀察和思考,這和顏色法與觀察法的道理是一樣的。而根據統計分析,一般人所能同時記住的數字或事情是魔術數字 7 ,這也是要讓小孩在後面練習表達與思考時,能更順利,這也是在心智圖、魚骨圖這類幫助思考的發散式方式中,我會限制小孩最多為 7 的因素。
- 不能有「其他」,「不,非(反向)」的分類。這點得特別先跟小孩們說明,因為「其他」與「非」是依附在另一個分類上所產生的定義,會有無法單獨獨立存在的可能性,而讓分類太過鬆散不聚焦的疑慮。舉例:「其他不是果汁的飲料」,這個分類是不允許的。
而當小孩分類好後,讓其他小孩隨便說出一個市場上銷售的飲料,就分配到這個分類系統中,若這飲料同時符合兩種分類以上,那麼表示這個分類法並沒有做到互斥。也若這飲料無法被歸類在任何一種分類中,那也表示她的分類並沒有完全涵蓋範圍。這種找碴的遊戲,應該是小孩的本能。
在分類的過程中,小孩開始會思考,要用什麼方式、原則與屬性去作為分類的方式。而在思考的過程,還是要靠平日建立的觀察與經驗為基礎,這也是觀察的重要性。
第二階段:抽象事件與情境的MECE
這是要同時陪小孩練習MECE,也同時讓小孩練習學習遷移。
這是有點複雜,最好是由有經驗的家長或老師來引導。
舉例:泰雅族是以火耕與狩獵的方式維生
首先要先請小孩將這情境描述的主詞與關鍵字捉出來,分別是泰雅族、火耕與狩獵,維生。
然後讓小孩分別將這主詞與關鍵字擴大提高,如泰雅族 的上一層分類是 原住民,甚至種族,更甚者是生物
分別把這些關鍵字做替換,這是一種學習遷移的方式。
這樣就變成以下的範例:
「有哪些原住民是以火耕和狩獵的方式維生」,請小孩列舉出有哪些原住民,並且依據屬性來做符合條件的這些原住民的MECE。
「泰雅族是以什麼工具維生」,請小孩列舉出有哪些工具,同樣地將這些工具做MECE。
「泰雅族是以火耕和狩獵方式做什麼」,請小孩列舉做了哪些事情,並把這些事情做MECE。
而這方法,我自己常用在思考異業結盟、產品開發與市場擴展上。
再來將關鍵字的範圍限縮,如「泰雅族」限縮為「泰雅族的女人」或是「泰雅族的頭目」,也是一種練習方式。
第三階段:問題的MECE
這是要讓小孩練習提問的方式,也同樣的再次訓練學習遷移與MECE
當我們可以用雙手親手摸遍整頭大象,或是花費鉅資買下市場上所有的飲料來搜集資料,再來歸類,這樣的方式,如同資訊安全中,用暴力破解法,又名窮舉法,耗時又浪費資源,但是我們可以藉由已經開路的先行者提出的方法,如演算法,來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進行。
舉例:人們為什麼要睡覺?
當然我們可以直接請小孩將各種不同的答案,將其觀點與證據做MECE的練習,
但是這個階段的練習是更進階,是要引發小孩能自己練習提出問題,而提出問題要能MECE。
而不只是靠著家長與老師的問題與回饋給小孩,要讓小孩透過這樣的自主提問練習,就能達到小孩能自主學習,
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導小孩練習提問時,要讓小孩將問題與他平日生活或課程目標作輔助與連結,要不然就會變成天馬行空,無法實際去做和體驗,就無法做到學習遷移和理解而達到成效。因此必須要把提問與學習目標結合在一起。
另一個重點是要環繞著主題,以這個問題來說,主題是人與睡覺。
除了陪小孩從最常見基本的5W1H去探究這主題,讓小孩將答案做MECE,但是我還會帶小孩再將把所有5W1H的答案混在一起,再做解構與重構,而引發出下一個問題,讓問題更深入與聚焦,再次回答的答案又再做一次MECE。
更進階的,可以陪小孩用MECE發想問題或是人家已經定義分類好的方式將問題設計出來,
舉例:
整體性(範圍)與局部性(因子):社會與個體 或是 身體與器官 或是 風俗與個人行為
量與質:定量與定性
IPO:從哪來?怎麼變化?產生什麼?
五感六覺:五感:尊重感、高貴感、安全感、舒適感、愉悅感;六覺:視聽觸嗅味知
4P:產品、價格、促銷、通路
波特五力
最後要說的是 MECE 仰賴的是平日的觀察與學習累積,才能讓小孩有獨立思考練習的機會。
延伸閱讀:
- 金字塔原理
- 邏輯思考的技術
備註:
KJ法 是將未知的問題、未曾接觸過領域的問題的相關事實、意見或設想之類的語言文字資料收集起來,並利用其內在的相互關係作成歸類合併圖,以便從複雜的現象中整理出思路,抓住實質,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的一種方法。
KJ法所用的工具是A型圖解。而A型圖解就是把收集到的某一特定主題的大量事實、意見或構思語言資料,根據它們相互間的關係分類綜合的一種方法。
把人們的不同意見、想法和經驗,不加取捨與選擇地統統收集起來,並利用這些資料間的相互關係予以歸類整理,有利於打破現狀,進行創造性思維,從而採取協同行動,求得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