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設計課程
2018年辦校前的準備,我盡可能地搜尋世界各地的教育方式與學校經營模式,其中有一種學校型態在當時吸引了我的注意,就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特色的學校,學校鼓勵學生通過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的方式來完成學業,教師則主要擔任引導和支持的角色,而非傳統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培養了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自律精神,使學生在沒有老師「教」的情況下,能夠主動探索和掌握知識。以這樣方式進行的學校分別為中國山東的青島二中分校,印度的Rishi Valley School。在這樣的學校型態,老師的角色像是引導者亦是教練,而非傳統權威教育者。
其實我希望讓孩子們不僅僅是學習知識,而是學會如何學習,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因為當孩子們能夠主動參與課程設計時,他們不僅能增強對學習的興趣,還能培養出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從以下的學習金字塔可以知道,以聽講的方式,其學習吸收率只有5%,而教授他人的方式可以達到95%
然而我始終對於這個學習金字塔抱持著懷疑,也希望有數據和研究可以提供佐證。也想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學習保持率(這指的是學習者在學習之後長期記住和理解內容的程度,而不僅僅是短期記憶),研究這類的學者很多,其中我在辦校前,有一本書吸引了我的目光。就是Peter C. Brown和另外兩位心理學家共同著作了這本 Make It Stick: 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 。 書中提到了讓孩子提高學習效率,主要是仰賴學習者的積極參與和反覆練習,而不是單一的教學方式或是上述說的學習保持率的數據來評斷。就先讓我簡述這本書的一些核心重點,並且在這些核心重點,我加註了我的部分作法與想法。
- 挑戰練習:學習需要付出努力,輕鬆學習方式往往造成效果不佳,要真正掌握住學習內容並加以應用是需要面對挑戰與困難的。因此,在學習中適時地加入挑戰與困難(可配合後面提到的間隔與交錯學習)能提高學習效果,這使得孩子在刻意練習困難任務的同時,迫使讓大腦進行思考,以達到更深的理解與連結。
- 提取練習:有些孩子讀書的方式寧願花很多時間重複閱讀,但也不願意進行自我測驗寫考卷,總覺得我有念書,那些題目我就會了,不用花時間去額外自我測試,但也有部分原因是不想接受測驗後的結果(如考得差,想逃避)。但是透過測驗與自我測試的方式有助於強化記憶,學習者會被迫主動獲得知識,這樣的方式比被動反覆複習來的更有效。甚至重複閱讀相同內容,或是過度筆記,也會給學習者一種孰悉感,以為他都理解了。但真正的學習是將知識內化,並且在不同情境下應用,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內容。
- 間隔與交錯學習:由於過度集中練習反而只會形成短期記憶,但可利用這兩種學習策略來增強其長期記憶。這兩個學習策略分別是將學習分散在不同時段進行複習,此為間隔學習。另一個是在不同的科目或是主題進行交替進行,甚至對同個主題以不同方式或類型進行,這比連續練習單一主題更有效率,也能增加挑戰讓學習更靈活。這樣的方式,也如同雙鑽石理論讓大腦進行擴散與收斂模式的切換,隨著時間來讓大腦進行連結,達到更好的學習效率。
- 多樣化練習:透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方式,來幫助學習者可以學習知識並加以應用,這也猶如多元智能的方式,讓孩子能透過不同的練習方式,促進多元的思維方式。
- 生成式學習:我自己在帶孩子探究歷史或是導讀給孩子的指定書籍時,經常使用這樣的方式進行,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常是先回答問題或是解決問題,即使答案不正確,這樣也能有助孩子們理解,因為孩子們嘗試回答而非被動吸收知識,可以加深對知識的掌握。此外,也能讓學習者主動參與,通過自己的語言理解及表達,更能掌握提問的重點,之後在比較與類比歷史的決策或是書中的觀點時,就能知道其差異,也更能深入學習。
- 心智模型的建構:學習時應該去建立適合自己的心智模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學習風格和優勢!有些人擅長用眼睛看圖畫來學習,有些人則喜歡聽故事或動手做實驗。這些都是你們的特長,善用這些優勢可以讓你們學習得更快、更有效!不過,除了發揮自己的強項,我們也要勇敢地去挑戰自己,練習那些不太常用的部分。這樣不僅能讓我們變得更全面,還能幫助我們在學習的旅程中發現更多的樂趣和可能性。
- 反思與回饋:猶如我一直帶孩子進行KPTAN的反思練習,這不只是用在學習上,也包含用在日常生活上,即時檢視即時調整。
也因此在Core School ,我們設計了幾種自主活動,讓孩子自主學習,除了有空堂的設計外,也讓孩子嘗試為自己或是其他同學或是低年級設計子專題,也在每星期三下午會有一堂強化學科的課程,教授者為較高年級的孩子為較低年級的孩子上課,兩兩配對,課程上,教授者使出渾身解數,製作教案教具,事前依照學習者的需求與特點,思考適合的教學方式與互動,每次收回教授者的回饋,經常性看到由於學習者的思考方式和理解方式的不同,讓他們得用更多元的方式去協助學習者,也因此在教授過程中,也讓教授者自己也同時對該學習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事後也常常跑來跟我討論他覺得這個知識跟什麼有關係,很像之類的話,相當有意思。讓我們來談談為什麼這麼做是如此重要。當孩子們自己設計課程時,他們會開始認識到學習不僅僅是記住資訊,而是理解事物的本質。他們會思考:這些知識在我的生活中有什麼用?這樣的思考能幫助他們建立起對知識的真正理解,而不是僅僅依賴死記硬背。透過這種方式,孩子們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從而提升他們的解決問題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希望孩子們能夠學會同理他人。當他們設計課程時,會需要考慮到同學的需求和觀點。這不僅有助於他們理解不同的思維方式,還能增強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想像一下,當孩子們在小組討論中聽取別人的意見時,他們會學會尊重和理解不同的觀點,這樣的能力在未來的人際關係中是多麼重要啊!
此外,設計課程猶如設計遊戲,設計一款讓玩家既能有所收穫又能留住玩家的遊戲,這可是大挑戰呢,因此能激發孩子們的創造力以及更認識人性。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以自由地探索各種主題,並將不同的知識點聯繫起來。比如說,在學習科學的同時,他們可以思考如何將藝術融入其中,或者在數學課上設計一個有趣的遊戲。這樣的聯想不僅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也促進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我們也知道,有些孩子可能對於設計自己的課程感到不安或困惑,因此我們都會提供支持和引導,而不是袖身旁觀。
最後,我簡單分享我是如何引導孩子設計課程的一些原則,畢竟陪伴孩子設計課程,具體實現有很多細節與方法,不會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完。也希望透過這樣引導孩子設計課程的方式,能幫助他們不只是提升學習興趣,更期許能培養他們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創造力。
1. 共同設定學習目標
首先,與孩子一起討論他們的興趣和學習需求。這樣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意見被重視,還能幫助他們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例如,可以問孩子:“你對哪些主題最感興趣?你希望在這個學期學到什麼?”這樣的對話能激發他們的思考,並促使他們主動參與課程設計。
2. 提供選擇和自由
讓孩子們參與課程設計不僅能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還能幫助他們發展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來選擇他們想要學習的內容和方式。這可以是選擇特定的主題、活動形式或評估方式。例如,讓孩子選擇是否要通過製作海報、寫報告或進行口頭報告來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這樣的選擇不僅能增強他們的參與感,也能讓他們在學習中找到樂趣。此時會先帶孩子認識自我以及他能展現較好學習效率的方式。
3. 創造支持性的環境
建立一個支持性的學習環境,使孩子感到安全和舒適。這包括鼓勵他們提出問題、表達想法,以及接受失敗作為學習的一部分。當孩子知道他們可以自由地探索,而不必擔心犯錯時,他們會更願意嘗試新的事物。
4. 引導而非主導
在孩子設計課程的過程中,家長和教師應該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而不是直接給予答案或指示。可以透過提問來啟發孩子思考,例如:“你覺得這個活動能幫助你達到什麼目標?”或“如果你遇到困難,你會怎麼解決?”這樣的問題可以促使孩子自主思考並找到解決方案。
5. 鼓勵反思與調整
在課程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定期與孩子進行反思會議。詢問他們對所學內容的看法、遇到的挑戰以及如何改進。這不僅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進步,還能讓他們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6. 培養同理心與合作精神
在設計課程時,可以鼓勵孩子考慮同伴的需求和觀點。透過小組合作,他們不僅能學會如何聆聽別人,還能理解不同觀點的重要性。這種同理心的培養對於未來的人際關係和團隊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技能。這一點也是我極為重視的一部分。
當然,鼓勵孩子踏出舒適圈,從傳統被動跟著老師指令學習到得自己去探索未知的領域,會需要勇氣以及我們父母給予他們的支持,但以我過往陪伴女兒們以及學校的孩子的經歷,我看到了他們學習的樂趣與價值,以及擁有面對各種挑戰的自信與能力,因此我非常建議你們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