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位教學資源
  • 聯絡我們
STEAM 用愛陪伴小孩
  • 數位教學資源
  • 聯絡我們

STEAM

  • Home
  • STEAM
  • 陪伴孩子成為整合性專才

陪伴孩子成為整合性專才

  • Posted by C.K. Tseng
  • Categories STEAM
  • Date 2021-05-23
  • Comments 0 comment

這週孩子開始在家學習,而我們一直都是採用主題式學習方式,因此也延續這樣的方式在家進行。

話說,當台北市政府宣佈要停課,兩個女兒第一個反應就是,我們可不可以來學校,因為他們很在乎他們種的植物沒水喝,兩星期後就枯萎了。

在這樣的擔憂,他們面臨了植物缺水的問題。而這也是他們在家學習的主題。

 

而這樣的學習方式,則是我帶孩子的運作方式- pull 模式,要培養「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之前,要常常面對問題,並去提出解決方法,讓這個過程不停地發生。請注意喲,這問題並不是考卷的問題,而必須是真實且具體的生活問題。

 

介紹pull模式之前,我先介紹THT三象限,這是我思考「跨領域學習者的養成」以及「未來人類跨領域的方式」時,我認為人類跨領域過程中有以下這些進程以及重大影響原因,分別是從過去遠古時代的「環境」變遷,造就成南島語系的原住民遷徙等等,到中世紀與近現代的「科學」的興起,而當時的梅迪奇家族更是很棒的見證,再來則是「電腦」,藉由電腦的運算能力將能幫助人類更快速整合更多資訊。而不知道多久後的未來,我認為跨領域的關鍵是「遇見其他星球的生物體」。

追根究底,這些影響的關鍵點就在於人(生物)、時空與技術,延伸與擴大後則是「社會」、「環境」與「市場」

PUSH模式:

你學會了加減乘除,你之後就可以上街買菜了,這句話你是否有聽過。然而這樣的方式,能有效培養出跨領域學習者嗎?但不可否認的是,push模式可以非常高效率地學習內容,但是不是可以很有效的應用所學呢?進行多元性的思考問題呢?亞洲許多國家的學習方式多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單科補習班林立在中國、台灣、韓國就是例子。

 

PULL模式:

我認為人類(生物)的進步與演進源自於人們不斷地面臨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而想要過得更好,尋求解決方法。因此,我常常給予孩子問題,或是讓他們常常去思考問題,換成是你的話,你會怎麼做?

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反應靈敏、遇到問題就能用更好的方式快速應對。有句話說,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如果我們將這問題提前讓孩子去思考,縱使這問題他現在還沒有答案,但是這樣的對話、關鍵詞、變化點、流程都會在他的腦中種上一顆小種籽,並且發展出小突兀與連結。而孩子日漸長大,經歷的事情也愈多,有類似的問題,各式各樣的看法與觀點,這些問題點也會隨著孩子的成長有更多的認識與體悟。當孩子日後真實遇到類似問題,得去處理面對時,他其實已經不是只有幾分鐘的準備時間去思考如何做,而是有相當長時間的體悟與認知,也能知道有哪些事情是與這件事情類似與關聯,就能做更好地應對。

就像是這週,我問孩子,你若是總統或是行政首長,你會如何決定何時是返校的時機點?其實這也是讓他們思考決策的關鍵是什麼?他們在思考過程中認為「事前預防」比「事後補救」成本低,疫苗普及率才是決策要納入的要點,,歷史上有很多這樣案例與故事。日後他們面對問題時,這些思維的養成也就形塑他們決策事情的價值觀。

每天帶孩子去探討一個問題,一年365日,這樣的功效就很顯著了。

 

那我是如何看待跨領域學習者的養成,學習已經不再是專才或是通才教育的養成,我會「識別孩子在哪一個層次,採取更好的槓桿點」,朝向整合型專才邁進,所以過程就有可能是NZZN或ZNZNN等。當中各個階段與歷程轉換的關鍵是什麼?如何啟動臨界點?哪些可以造成連結與遷移?你的目的是什麼?

我用以下的圖來解釋,還記得小時候我們會計算A->F的最短距離嗎?「點」表示我們希望孩子能學習到的基礎原則和概念(人格特質、學認知、解決能力),然而因為每個孩子都各自獨特的天賦能力(舉例:有些孩子空間感強、有些孩子善於理解他人,溝通能力強),所以每個人的連結這些點的路徑所需的時間(效率)是不同的,所以也就造就每個人獨特的路徑連結,這也是我認為每個人進行主題式學習時,會有自己的思考方式與流程,而引導者應該是要視孩子因材施教,而不是大家都走一樣的路徑。然而,每種路徑會引發出來的聯想會不同,往往更能產生新的創新,因此多鼓勵孩子用多維度的思維模式去嘗試,將能提高孩子的創意。

我會建議多讓孩子進行pull模式,其中在pull模式中能訓練孩子「跨領域合作」的開放心態與溝通技巧、以終為始地去看待問題,提出解法。

分享我的個人經歷,之前去紐西蘭、印尼創業時,是沒有認識當地人的情況下就前往。到了當地,並不是馬上就著手展開新的業務或是生意,而是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自助旅行,踏遍南北島等,去認識當地文化,與當地文化做交流,過程中,你會發現到別的文化思考觀點與方式的獨特處,而我將自己歸零,嘗試以不同的方式學習,因為不同的產業與背景的人,在其所處的場域,會有其類似經驗的處理方式,但也有因為文化、場域的特殊性而衍生更適合的做法,只有整合這些資訊,整合觀點,才不會瞎子摸象呢,這也是給我創造出聯想的有效方法。

最後分享女兒他們想要解決學校盆栽缺水的問題,想要做出自動化給水器的解決方案,過程中他們從「重新定義問題」開始,從了解水循環過程中思考出多種擷取水的方式,而進而想從空氣中取水,又去了解了濕度等等,又不斷地繼續探究延伸下去,提了些假設並設計實驗,以做出最小可行性方案。也從水循環的變化探究其原因,而去學習了碳循環與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延伸閱讀

  • 梅迪奇效應
  • 氣候賭局
  • carbon-cycle
  • Share:
author avatar
C.K. Tseng

我是陪伴兩個孩子一起成長與學習的爸比。
學習是一種交互作用,親子之間也需要互相學習。
現在是親子共學的時代,我很享受在其中。

熱愛接觸大自然,海洋高山總是給我平靜舒壓的力量。
有數學、資工背景的我喜歡探索新知,也愛玩新科技,
一直以來身處在資訊網路業,快樂地生活著。

Previous post

陪伴孩子練習假說思想
2021-05-23

Next post

陪伴小孩練習記錄
2021-05-29

You may also like

IMG_9772
陪伴小孩製作RC帆船-IOM yacht
10 2 月, 2022
截圖 2022-01-21 下午10.38.46
陪伴孩子來場帆船航行
21 1 月, 2022
設計可調整的spreader
17 1 月, 2022

為了能更穩固地支撐桅杆,因此在桅杆旁會有幾組對稱的側翼杆子,也就是spreade …

Leave A Reply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版權所有 STEAM 用愛陪伴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