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用敏捷式學習迎向VUCA
過去,總是有人對我為了女兒去辦校感到疑惑,尤其是我自己也有能力也願意教女兒。有需要去用到龐大資源去陪伴孩子嗎?
回顧過往,在大一升大二接下游泳校隊隊長這份重擔,這過程對我是很大的挑戰,雖然很多學長姊支持,但仍有很多衝突,為了讓自己更好也更有能力帶領著泳隊,我大二上報名了義務張老師培訓,共上了一階(輔導初階課程、自我探索團體)與二階(輔導進階課程、輔導技巧訓練團體),對我幫助很大。之後一路創業,經營公司帶領團隊,這樣的養分與經歷讓我知道團隊的重要性,以及我也擅長形塑團隊文化,運用團隊組織的力量,創造更好的結果。而這就是我創校的原因,尤其是利用同儕與團隊組織的運作,發揮的影響力甚至比父母說的話更為顯著與具成效。
Core School 是以Agile敏捷這項原則與方法來貫通整個學校的運作與課程設計,而自行研發的個性化學習平台更是如此。在介紹Core School是如何運用Agile之前,我先簡短介紹Agile,若你已經孰悉Agile,可以跳過這部分。
在2001年,一群軟體開發專家聚集在美國猶他州討論如何改進軟體開發流程,最後會議後發表了『敏捷宣言』,這宣言確認了敏捷開發的核心價值與原則,分別是
- 個人與互助 高於 流程和工具
- 工作的軟體 高於 完整的文檔
- 客戶合作 高於 合作談判
- 因應變化 高於 遵循計畫
從上述的核心價值可以完全體認到敏捷開發對於因應未來高度複雜多變的環境(VUCA,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應具備哪些能力,那就是:靈活性、團隊合作以及快速反應。而後這樣的原則也快速運用在其他場域,如敏捷式管理、敏捷式學習。
其中當時我設計Core School個性化學習平台時,有三個核心概念,這是源自於敏捷方法中,尤其是SCRUM所強調重視的:檢視 inspection、透明 transparency、調適 adapation。
- 透明:在所有學習情境、課程教學內容與流程、各項回饋(自評、團隊成員的他評,引導者的評論與觀察孩子紀錄),孩子的反應,甚至是孩子們的行事曆,各項運動(每日的跑步紀錄、冥想時間),通通是透明公開在我們的平台上。這點與 Montessori 體系,老師會觀察並記錄孩子的行為等等,並作為之後與孩子工作的調整,但是不會將此份紀錄與父母及孩子分享。關於這點牴觸了我個人的原則,在親師生信任基礎下,站在共同為孩子的未來為目標下,應絕對坦承。即便是任何一方有所批評,但在信任基礎下,會能被理解。而不是選擇性地開放。這些透明公開的資料,孩子可以看到昨日的他與今日的他,並且有數據可以去討論改善,而不是憑感覺。
舉幾個例子,孩子每日的跑步、冥想紀錄,讓孩子會看到他的進步。同時透明機制下,三五好友會共同激勵一起設定目標,幫助彼此一同達成。在我們的廚藝課,孩子會自行填寫他們要做的料理,準備食材,料理手法,並自行分配負責人。在公開透明機制下,他們自主發展了協調他組準備青薑蒜調味的備料,不再像一開始每一組都帶。也發展了如何提醒攜帶食材,以及危機處理的應對。孩子們針對於目標坦然接受其他人的指教。讓孩子在真實環境去進行,學習承擔與責任,並且永遠會思考有沒有更好的做法。 - 檢視:在教學過程中,每一個學習階段,我們都會設有關鍵查核點,以驗證孩子是否達到該學習項目所應具備的能力,並且能具體表現出來。此部分的關鍵查核點,並不是只有老師去訂定,更多是由孩子們去訂定查核表。這點相當重要,孩子學習訂出目標與查核表,就會去思考完成這項任務會需要考量哪些部分,優先順序與比重。也由於這是孩子自己訂出來的,他們也更能心理認同,在執行過程也會內化在表現上。也由於我們是混齡教學,看到其他孩子的查核表,他們也會不斷精益求精,學習到原來沒思考到的點以進行改善。
- 調適:而在檢視的過程,要能迅速有效調整。不要害怕犯錯與失敗,而執意照原來的方式繼續執行。因此孩子們深深牢記著『最小商業可行性方案』的原則,快速驗證,有效調整,確實落地。因此在Core School,每個人有自己的課表,即便共同參予共同的大主題,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引發某個孩子對某一個專題或活動有興趣,我們老師及個性化學習平台便能即時調整並設計出適合孩子的學習路徑與內容。而每個孩子公開的行事曆,也能讓他們去自行協調他人的時間,去找到共同工作,完成協作專題的時間。
看完上面的核心概念,這些做法都是促成敏捷式學習的三大要素,分別是以學習者為中心、預備好的環境和多元跨領域的學習內容。
- 以學習者為中心:提供學習者選擇的自由,讓他們能夠依據自己的興趣與需求去設計學習計畫。此外,每周四或五,我們會帶著孩子去擬定計畫下一個星期的整個行事曆。並且事後會檢討計畫執行成效,是太多事情想要做了嗎?導致沒完成。還是協同專題時間不夠,或是不想安排等等。這能讓孩子學習時間管理,自我省思與檢討。
補充說明一些細節,在Core School個性化學習平台,會計算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若他在行事曆安排過多的課程,系統會依據他過往的學習記錄與學習內容的難度等去計算出彈珠球(針對不同階段的孩子與目標,啟動是否要進行彈珠球提醒),可參考零錯誤。我們也會與孩子討論他的學習路徑,如何成為一個跨領域的學習者。可參考陪伴孩子成為整合性專才。
孩子在行事曆規畫下一週要做的任務目標時,也會選擇預計要執行該任務的學習策略,孩子會依據他過往對於類似的任務選擇其學習策略,我們會鼓勵孩子多嘗試其他學習策略。針對每一次的學習任務及孩子採用的學習策略,系統會依據其該任務的學習結果(自評,他評,老師評等),提供老師和孩子知道使用該學習策略及執行過程與結果的成效,這樣的機制可以協助孩子觀察到差異與進步,讓孩子自己不斷去調整更適合自己與更好的學習策略。 - 預備好的環境:指的是學習的環境、氛圍與文化。鼓勵學習者之間的互動與協同合作,並且提供充分的支持與資源。要提的是塑造組織文化是用做的來塑造,而不是口頭喊一喊就能形塑出來。
- 多元跨領域的學習內容:由於每個孩子的興趣、特長,引起動機的方式皆不同,甚至說學習的方式與路徑也大不同。有些孩子會從手繪的方式學習素描,有些則是採行電腦繪圖的方式,有些會以結構空間的理解去建構她想要的作品。因此我們必須提供各種學習資源以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與探究方式。現行台灣的國中教育體制下,雖說強調以孩子為中心,支持孩子多元發展。但是也往往在重視課業上,能安排孩子探索的時間被壓縮了。尤其對於學科能力表現不突出的孩子,當國中會考結束後,只剩下一個月的時間就得決定三年後的技職體系的科系,縱使這段時間學校會安排學生去參訪兩三所學校科系,但仍顯不足。學生若沒經歷過,親手深入實做過大部分的科系所要傳授的內容,又如何期待他能真實了解自己的職涯發展與可能的興趣。當進去後發現與所認知的有所差距或是與興趣不符,轉校或轉系並非易事啊。因此我們所設計的課程除了會依據當時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去發想課程,更會盡可能在孩子在Core School成長的過程中,涵蓋多元跨領域的學習內容。我們曾將現行技職體系的科系與教學內容與我們的主題課進行對應,僅有兩個科系沒有涵蓋到,分別是漁業養殖科及幼保科。
我想各位看到這邊,應該能了解到,為何陪伴我的女兒成長,最終我選擇了辦一所我心目中的學校去照顧這群來Core School的孩子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