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的財商教育實戰分享
前幾週剛好在財金進階班的家長群組,有家長問了一些關於孩子投資教育的問題。這也呼應了我在課堂上教給孩子們的內容,所以決定完整分享我家的做法。
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觀察。我常問朋友:「你覺得複利投資的關鍵年齡是幾歲?」
答案是18歲。
為什麼?因為上大學前,孩子的花費幾乎都是父母支付,生活很單純。但上了大學,夜遊、聚會、交男女朋友…什麼都要花錢了。要讓大學生把賺到的錢繼續投資而不是花掉,真的很困難。
以年化報酬率10%來說,至少要經過7、8年,複利才會超過本金,也就會發生一個對孩子們來說的驚奇點。而女兒們也就是從Core School創校那年開始進行投資,分別在小二和小四,不假外人的開始投資股市。
我的兩個核心觀念
在分享具體做法前,先說說我的核心理念:
1. 創造正向循環,找到槓桿點 如何讓每個小行動都能發揮更大效應?怎麼設計制度讓孩子的好習慣能被放大、強化?
2. 給孩子釣竿,而不是魚 重點永遠不是給孩子多少錢,而是教會他們如何思考、如何決策。
基於這兩個觀念,加上我認為財金教育要真實、有重量(金額太少孩子感受不到),我設計了一整套系統。
帳戶分離:專款專用的智慧
第一件事,我幫孩子開了兩個完全分開的銀行帳戶:
投資銀行帳戶:專門投資用,錢進去就不能領出來,也不能轉到儲蓄帳戶。就像一個只進不出的特殊撲滿。
儲蓄銀行帳戶:日常零用金和生活開銷用。
連Email都是分開的 – 投資相關的資訊用獨立的Email,專屬專用。這樣孩子從小就學會「投資歸投資,生活歸生活」的觀念。
投資金的設計:強制進場到自主決策
國小階段:每月5,000元投資金
一開始是「強制投資」- 每個月的投資金一定要全部投入市場,哪一天進場由孩子決定,但一定要花完。為什麼要強制?因為孩子需要先累積足夠的市場經驗。
現在女兒們已經進階了,可以自己決定何時進出場,不再受限每月一定要花完。但投資帳戶的鐵則不變:錢不能提出來,也不能轉到存款帳戶。
隨著年紀增長和學會的東西更多,投資金會逐步增加。國中、高中就繼續加碼上去。
只有持續給予孩子投資金,孩子們才會將這個金融世界,世界局勢,產業發展,一直放在心上,日積月累的培養出敏銳度與直覺,更主要的是她們會主動且持續的探究這個世界。
零用錢的哲學:模擬真實薪資
國小階段:每月3,000元零用錢
這筆錢會匯到存款帳戶,但我教孩子一個重要觀念:先投資,再消費。
就像我在課堂上教的:日後工作領薪水,要「先」撥一定比例投資,剩下的才做其他支出。零用金不能太少(比如每月100元),太少就無法做真實的資產分配,很不切實際。
孩子們現在非常清楚:錢存在銀行只會愈來愈薄。這點很重要!
消費規則:想要 vs 必要
我設計了幾個消費規則:
規則一:非必要消費的來源 娛樂消費等「非必要」花費(想要而非必要),必須從投資獲利取得。換句話說,獲利決定了你能花多少在娛樂上。這個方法就是來自於諾貝爾基金會以及洛克菲勒家族的財富秘訣,花費必須在於【收益】,絕對不可以動用或減少到【本金】。
規則二:砍樹也要種樹 這是最精華的部分!如果要花「非必要」的錢(從投資獲利提取),你必須同時從零用錢再投入相同金額到投資帳戶。
舉例:女兒想買500元的玩具
- 從投資獲利提取500元
- 從零用錢再投500元進投資帳戶
這樣一來一回,形成了支出×投資的槓桿效應。
績效機制:名目要多,獎金不用多
這是創造正向循環的關鍵。原則很簡單:
- 名目要多(獎勵的理由要多樣)
- 獎金不用多(重點在引導思維,不在金額)
每次發獎金都用銀行轉帳,備註欄寫明原因。讓孩子清楚知道:「我因為做了什麼正確的事而得到獎勵」。
孩子會覺得「處處有機會得獎」,自然形成正向循環。不只獎勵績效好,更要肯定正確的操作和思維,避免孩子只追求短期績效。
過程類獎勵(培養正確行為與紀律)
- 條件式長期持有
- 不過度交易,培養長期投資
- 不會小漲就想賣,小跌就緊張
- 讓孩子體會「時間是投資最好的朋友」
- 紀律類
- 有設定停損並確實執行
- 防守類
- 有建立避險部位
- 再平衡
- 定期/不定期審視部位風險
- 適時調整投資組合
成果類獎勵(依據投資績效)
- 報酬率與報酬金額
- 達到5%、10%、15%等不同門檻
- 賺到10,000、20,000等金額目標
- 年度報酬率超越大盤5%、10%
- 風險調整後績效
- 在控制風險(如最大回撤<10%)前提下仍能獲利
- 這呼應課堂上講的「先風險,後報酬」
- 避免孩子只看報酬,忘記風險
學習類獎勵(建立投資心態與能力)
名目真的很多,以下只是舉例:
- 完成投資分析報告
- 單筆最大虧損不超過總資金2%
- 有進行資料回測
- 學習使用新的分析工具
- 閱讀財金書籍並分享心得
- 針對重大事件提出自己的見解
- 建立AB測試驗證投資想法
細節中的魔鬼:限價單 vs 市價單
想分享一個很多人忽略的細節。
我要求孩子只能下「限價單」,不能用「市價單」。
限價單代表思考過的決定 – 價格是經過計算與評估設定的。孩子在下單前必須想:
- 為什麼這個價格合理?
- 風險在哪裡?
- 報酬值不值得?
這是有邏輯、有紀律的思考過程。
相反地,市價單往往是情緒驅動。看到上漲就急著買,看到下跌就慌著賣,反映的是恐懼與貪婪,而不是理性判斷。
對中小學生而言,財金教育的重點不在賺多少錢,而在訓練他們用邏輯思考,不被情緒牽著走。
複利的 Aha Moment
複利有個神奇時刻 – 當利息(獲利)等於本金時,會讓人看到可能性,啟動更具驅動力的正向循環。
問題是,以年化報酬率10%來看,要將近8年才能達到,需要耐心度過這段漫長時間。
但如果讓孩子更早開始,不痛不癢地度過這段期間,後面的倍增會愈來愈快、愈來愈有感。
以1,000元本金、年化報酬率10%來看:
- 賺到第一個1,000元:需要8年
- 賺到第二個1,000元:只需要4年
- 賺到第三個1,000元:更短…
所以當家長問我「會不會太早接觸財金教育?上國中或高中再學就好」,我的答案是:太晚了。
九歲、十歲正是最好的開始時機。
餐桌上的感動
每次家長跟我分享,孩子回家後和他們在餐桌上的討論內容,我都覺得好感動。
有媽媽說女兒會問:「為什麼今天台積電跌了?」 有爸爸分享兒子會說:「這個價差可以套利耶!」 還有孩子開始關心Fed升息、分析財報…
這些對話、這些思考、這些習慣,會陪伴他們一生。
寫在最後
這套系統還有很多細節沒辦法一一闡述,但核心就是:
- 用真實的錢,創造真實的體驗
- 透過制度設計,放大正向行為
- 著眼長期習慣,而非短期成果
- 平衡紀律與彈性、學習與實戰
Core School創校的本意就是培養出具有創業家精神的孩子們,從小培養【看到需求、創造價值】的思維。一個良好的財金教育,其實就是一場思辨的教育。
這份禮物,比任何壓歲錢都更有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