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練習花錢的智慧
五月初帶孩子們去爬合歡山北峰,這也是 Core School 的每學年下學期會進行的校外教學-爬大山。我們帶孩子進行校外教學,總是會盡可能創造機會讓孩子練習保管錢以及如何花錢。
由於對象是剛接觸錢的小孩,因此在這一篇我先不提金錢的所得,因為基本上這個階段的孩子多數會接觸錢的部分,不是在賺錢而是在花錢,要如何讓孩子學會花錢的智慧,是我的重點。
這次校外教學,其中有個孩子一拿到250元(兩餐的中餐錢),馬上花了60元去買蟲蟲軟糖。而後與其他同學合點了牛肉麵,但是當牛肉麵一上來時,就說我不要吃牛肉。並且也在校外教學途中,花了60元捉娃娃,導致於最後一個中餐前,他手上只剩下35元,在觀光區的麵店,連一碗麵也買不起,最後只能點一道青菜當作中餐。當時的他,心情很沮喪,也一度埋怨自己當初不應該先去買蟲蟲軟糖等等。這樣的行為不只是他,也發生在另一位小孩身上。
校外教學後,我們總是會花上一兩天的時間專門檢討自省回顧整個校外教學的點點滴滴。那才是我想要教孩子的,但教孩子運用錢,並不是在活動之前,就直接告訴孩子你該如何運用錢,而是我們想讓孩子自己先去嘗試看看,有了經驗,我們才帶孩子回顧,會更有感。
在企業運營上,有三大財務報表,分別是損益表、資產負債表以及現金流量表。當中又以現金流量表最為重要。那也是我會帶孩子認識的第一個報表。
對於協助孩子的建立起好的金融價值觀,我會從這兩大類著手,感性與理性。
感性:在於引導孩子在運用金錢時,他會考慮其個人主觀想法與情感、他人觀感而做出的選擇。
理性:用真實的數據與事件來記錄與呈現,並從中獲取資訊運用做出決策,就如三大財務報表就是。
其中感性的部分更是關鍵所在,愈早陪伴孩子建立起愈好。因為那正是一個好的財富管理的智慧,其要件之一就是要能自制。而道德感的約束,也是初期練習自制的有效方法。
幾年前,我在印尼工作,一年僅回台幾次,整年下來不超過一個月,而我始終記得我太太跟我說的一句話:不要當聖誕老人。的確是,因為與女兒們聚少離多,心裏補償作用下,看到一些東西,覺得小孩會喜歡,也期待看到小孩拿到這個東西的喜悅。無形中,買了不少不必要的東西,但相較於我與孩子們的互動,陪伴還是我和女兒們建立情誼的關鍵。我的言行舉止(身教)可能會造成他們的效尤或影響,讓我不得不省思與謹慎。
也因為有這樣的經歷,我感受到對於孩子的金錢價值觀,應以感性為出發,先陪伴孩子那份珍惜的概念。也是我希望能讓孩子儘早學習的原因。
接下來,我將為各位說明幾個陪伴孩子學習金錢價值觀的想法,讓這些觀念深耕於孩子內心。
花錢之前,請想想辛苦工作的父母
每個小孩都很愛爸媽,甚至有的小孩巴不得爸媽不要去辛苦上班,在家陪伴著他們。這樣的親屬依附關係,是同理心養成的開始,對孩子而言,也是感受最深的對象。請孩子花錢時,去想想辛苦工作才得以有薪水養家的父母,如此,孩子們也能抑制不必要的花費與肆意地揮霍。同時,也能珍惜花錢所得來的物品或事物。
倘若沒有不得不買的理由,一律說No
在現在物質豐腴的社會,有些孩子已經被灌輸了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或是看到喜歡的東西時,振振有詞地說我用我的錢買(多數也就是父母給的零用錢或過年的壓歲錢等),有什麼不可以。這樣的行為並不是管理運用財富,更應該是被禁止的。我們應該建立起這樣的規則:讓孩子說出她有不得不買的理由,如此才可以花費,要不然一律都是說No。
兒童版的現金流量表
讓孩子養成記帳的習慣,並且要孩子每天去看帳簿,看看現金的變化,而不是去看看口袋有多少錢,這樣他就能為自己的消費精打細算。
量入為出
我聽過一些孩子跟我說:這是我今年的生日禮物,明明孩子生日還有好幾個月呢,但父母已經先買給他了。這樣預支的行為是錯誤的價值觀,違背了量入為出。我們應該讓孩子從小事情上學會做預算,這也是對自我負責的養成,而不是期待反正之後就會有了,進而到反正事情最後就會解決或是之後有人會處理善後。
運用金錢的價值觀,我認為不管家庭與學校都必須是一制性,而不是家裡是一套,學校又是一套做法。甚至連父母兩人對於孩子的做法又是不同。培養孩子的金錢觀,也是種人生價值觀,應儘早陪伴孩子練習「花錢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