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管理財富
從攀爬合歡山北峰的校外教學回來,每個孩子會拿到250元作為兩次中餐的費用(延伸閱讀:陪伴孩子練習花錢的智慧)。回來後,兩個女兒跟我說,我給太多了。我當下沒告訴他們,重點不在於錢的多寡,而是在於我希望學會資源分配。
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學到有好的金錢價值觀,而現實生活中,他們也常會有機會運用到錢。因此儘早規劃要如何陪伴孩子管理財富。我將我的作法分別從個人、社會、世界來看。
個人
要讓孩子對於他們的進度是可以被看到,而其中的責任義務是伴隨著能力成長,因此對於還沒有賺錢能力的孩子而言,給予孩子的金錢(零用錢、壓歲錢、生日禮物等),並不是主要隨著孩子的需求而定,這些需求如他的必要與想要,像是午餐或是他想要的生日禮物等等。為什麼不是依據孩子的需求而定出給予孩子多少錢?因為需求是無止境的,父母不應該以滿足孩子的需求為主,而是教會他們在需求(慾望)與收入是得一起去看待的,而收入是隨著各項能力、教育、工作經驗與技能、態度而增加。
孩子未來的人生,得靠孩子自己的行動建構出來。要讓一個人能充分發揮潛能,真正的關鍵是在自助而不是外援,是自立而不是依賴。唯有獨立自主的自我,而不是總是靠著其他力量用強迫的方式前進,他們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獨特的自立的道路。
也因此,我為孩子設計他們所獲得的收入(零用錢、壓歲錢、旅遊基金等)是與個性化學習平台的三種能力(人格特質、認知能力、處理能力)結合的對應量表,其中有個關鍵是不進則退,給予孩子的金錢並不是理所當然就持續往上增加,當能力沒有持續進度,隨著時間與外在因素則收入就會退減,而是如同職場工作一樣,時代的快速變化以至於增加了許多生活的不定因素(10年前的1萬元,其價值不等同於現在的1萬元,在這快速發展中的國家更是非常有感),引導孩子不應該只是屈就於安於現況,而是培養積極向上的態度。請不要把個人物質需求不高與安於現況以同一件事情來看待。獲得高收入並不是罪惡,而是你怎麼運用財富做了什麼事情。
當孩子逐步具有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學習、好奇心、成長型心態、團隊合作、學認知知識、風險管理、系統分析,創新突破框架等。他們所獲得的收入就會更高了。
這樣的方式,我得特別說明,我個人所著重的是三種並重(人格特質、學認知能力與解決能力),各個時期以及每個向度有不同的比例,並不是一成不變。我也擔心家長會誤解其中的學認知能力,絕對不是說小孩考試100分,就得到獎勵,而應該是以他學會了有一定能力的加法或乘法就會獲得。會了搜尋資料以及會比較資料,這兩者獲得的收入是不同的,我是結合了SCALE以及數學學習地圖來進行學認知能力的對應。
我希望孩子始終能保持自律,嚴格要求自我,不要老是去想依靠外部一時的施捨。是的,一時的施捨是解除困境的特效藥,但若這樣的施捨是常態且是被可預期會發生的,也可能無形中消磨孩子自我獨立的意志,讓孩子永遠離不開父母的監護與照顧。因此,在生活上,我們應該灌輸孩子這樣的觀念,提升當下的自我,以更優秀的自我去面對困難與挑戰。
可以帶孩子每天練習自省,問問自己三件事情:
「我今天做了什麼?」:快速回顧今天一整天做了什麼事情?發生了什麼事情?學習了什麼?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我做了什麼應對?
「哪件事情我沒有按計劃完成?」:這是一個自律的自我嚴格要求。今日事今日畢,不要給自己慣性去找藉口。
「我是否有充分發揮我的能力,盡力去完成」:閉上眼睛,先靜坐讓自己心情與思緒先沈澱下來(若直接要孩子自我問這問題,孩子可能直接不經大腦思考,會以主觀意志去快速回答,我希望孩子停下來一下,以客觀的角度去自我面對),再來冥想今天我是否有充分發揮我的能力去做事情?有達到我預期的目標嗎?再來一次的話,我還可以怎麼做會更好?
社會
社會是一群人在一起生活的組織。金錢的發明與運用,也是為了與群眾連結與價值交換,因此讓孩子在這學會建立個人的價值觀與理解他人的價值觀是我想要引導孩子的關鍵部分。也是個性化學習中最重要的部分:認識自我。
孩子們可能看到其他同學有寶可夢卡片,可能會受到同儕價值影響,誤以為他人的價值判斷與需求就是自我的需求。也或許會為了得到他人認同,而迷失自我。這部分進而延伸到孩子們長大到國高中,若沒有深入探索自我與認識自我,在高中選組、大學選修科系時,甚至工作職場選擇上,會過度著重在他人(父母、同學、社會等)的價值觀,而選擇依據他人價值觀而決定。
因此,要陪伴孩子建立自己的價值觀,除了自我探索外,更要帶孩子以系統思考去看。目前的價值觀去評斷每個決定、每個收入的選擇、每次支出的選擇,其產生的impact及價值是可以被累積還是隨時間減少(趨勢圖)。若目前的價值觀,透過趨勢圖,可以預視到未來的不好發展,那麼其價值觀就得去修正。同時,不單是要了解自已的趨勢圖,更應該要去理解其他stakeholders 的趨勢圖,彼此之間的差異,產生了什麼影響?要如何改變?因此要引導孩子學習會成長的價值觀與選擇,
所以,要給孩子機會讓他去表達他的觀點,依據上述說的能力量表,去分析衡量各個好與壞面向,以此做決策。陪伴孩子內省,用開放的心胸去面對嚴厲的批評,並且善用批評來改進自我。讓孩子具有成長型心態,讓孩子不要害怕承認自己的失敗或盲點,而是去向更好的人或大師學習。
我們並不是要塑造每個孩子具有相同或類似的價值觀,而是透過不斷探究自我的認識過程,不應故步自封,應讓孩子去接觸多廣度的可能性,發現自已的優勢,從中再來調整決定其選擇。
世界
世界是一體的,對於孩子,我會以利他助人的角度帶孩子去認識總經與個經,在於希望培養孩子以人為出發點,培養孩子關心他人,同理去關愛他人。同理與關愛不是同情,我們能掌握的是自己個人行為,而不是期待他人有所相對的回饋。
在善的循環下,我一直期待孩子對世界有所貢獻,而不是只有照顧好自己而已。因此,我不停傳達給我女兒,如何創造利他的機會,希望這樣的目標,讓他們能有感其目標(以終為始)去提升自我的能力,在別人需要幫助時,能奉獻一己之力。世界上有許多每天徘徊在基本生活都相當困難的人們,讓孩子盡早投身公益,能讓孩子看到世界原來還有另外一面,不要自我侷限,即便沒有財力,也能去貢獻心力。進而去思索如何更有效益去幫助到世界上需要關懷的人們。
我沒告訴孩子說:投資奉獻,必有所得。不只是心靈上的富足,財富的增長也隨之而來。我希望他們在這道路上能去親身去感受後,再來與我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