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學習最重要的關鍵能力
五月22日我以 Core School 創辦人的身份受邀至工研院做一場教育講座,當中我分享了個性化學習平台,除了稍微解釋上一篇文章:以終為始的個性化學習平台所提的三大能力:
- 人格特質
- 認知能力
- 處理能力
但為什麼在簡報上會有第四項呢。在現場,我也明確說這是個性化學習最重要的部分,但為什麼我在那篇文章卻完全沒提到,原因是以現在的我是沒辦法以量化與質化去衡量這部分,甚至說現在的我仍然在努力在追尋這目標,也因此我無法以系統方式將這最重要的關鍵設計進去 Core School 的個性化學習內。
究竟是什麼?這就是「認識自我」。
我說雖然目前我無法將「認識自我」以很明確且系統化的方式導入,但以我的經歷,我可以分享我要如何幫助孩子做到「認識自我」,而這也是我認為最好的方式。那就是「旅行」。
今晚剛好看到朋友分享了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的一篇文章:How Living Abroad Helps You Develop a Clearer Sense of Self。相當值得一看,我認同這樣的觀點,也想不到竟然這麼巧就剛好回應了我在工研院講的個性化學習最重要的關鍵能力。
因此,想請你先看完這篇 HBR 的文章後,再繼續往下看。
「旅行」,我先用比較能理解的方式去解釋。
從踏出社會沒多久,我就開始在各國旅行、工作著。從來沒跟過旅行團,都是以背包客的方式旅行著,用自己的視野、想法和做法去看這個世界,經歷了無數次人稱的文化衝擊(我從不稱那為文化衝擊,而會稱為交流或對話),這樣的探索過程是循序,卻也是非線性,如量子,先從自我的價值觀去看去感受,去理解你從來沒經歷過的事物,用學習遷移的方式試著幫助自己,而之後,會開始以開放的心,跳脫於當下的處境,以更高的視野與位置看這一切的變化與流動。而在這過程中,開始會反思,去探索什麼是我?去了解我是誰?有非常多深度且未知的自我對話。
(希望你看到這,請不要認為我故弄玄虛。這是我寫下我個人還在努力學習的「認識自我」的過程。)
或許,有人會認為,藉由哲學探討、看書、與大師對話等等就可以達到。但我認為那只能達到一部分。當自己親身經歷時,在五感的體會下,會更需要自我面對去化開心中的疑惑。
分享一段小故事,並且也寫在我FB的當時貼文上,2012年到2015年,我在印尼工作著。
只要人在印尼,每天靜坐的時間總是比在台北長很多,是因為在印尼每天往返公司,總是會看到很小的小孩/嬰兒完全無反應的被抱著穿梭在路旁,兩三年下來,心情仍無法視而不見或因此麻痺。必須靠著靜坐才能將每天那種衝擊沈靜下來。
而這次來到越南胡志明市,每天仍是花很多時間透過靜坐讓我平靜下來。傍晚路旁一位母親抱著一個巨腦症的小孩席地而坐,與內心的對話持續到回到飯店才趕緊靜坐使自己的心境平穩。
也分享之前在印尼時,寫下的一段小文章:印尼創業實戰心法。
這些都是在幫助我「認識自我」的過程與紀錄。
也或許,有人會說,去玩玩就可以看到、感受到了呀。但我認為必須在一段長時間處於你不熟悉或未知的場域,才能引導出更深層的自我認識。而這也是接下來,我想要分享進階版「旅行」的概念,也是我目前所體悟的一部分。
我認為宇宙萬物都是能量體,每個能量體的交流(人與人的交流、人到森林漫步等等)都會對整個系統發生影響與變化,更別說自身的改變。而這些影響與改變是為了不停地維持系統平衡,而達到動態平衡。也就是當我們接觸愈來愈多不同與多樣的能量時,我們也就愈來愈包容、開放、謙卑與尊重。即便對同一個能量體,所接觸的方式不同,所帶來的回饋也不同。而花愈長時間與其他能量體交流,遠比短時間相處所獲得到的收穫更深入。而花時間在愈與自己截然不同的能量交流,所帶來的反饋/反思更甚於處於在同質性高的場域內。而在這樣的過程,將會更認識自我。
也正因為如此,我在工研院演說最後提到:請不要以昨日孩子的樣貌去看待今天的孩子,孩子每天都在成長,請以未來孩子的樣貌和態度去對待。
來吧,先從帶孩子經常去旅行,之後放手讓他們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