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說說航海歷史
就在去年女兒們在看大航海時代的歷史,對於當時哥倫布四次航行路線,提出了疑問,為什麼四次航行都是南去北回,是受了什麼影響嗎?他們也就去推論查詢可能的因素,學習了風向與洋流的移動。
(圖:哥倫布四次航海路線。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哥倫布)
話說人類的遷徙與海洋、河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甚至可以說這也是文明發展與交流的關鍵。為此,就以幾個以河海為主要發展起源的文明古國與古文化來看他們的影響。
眾所皆知,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從南向北流入了地中海,孕育了古埃及,即便七月到十一月的雨季導致河川暴漲氾濫,導致人民無法工作與農耕,但氾濫期後所留下的沃土正是人民農耕豐收的關鍵。除此以外,公元前三千年前,古埃及人開始利用石磚修砌水壩,以調節水源。法老王也運用尼羅河來運送修建金字塔的大石塊,畢竟水上運輸比陸上運輸還要快得多。
試想,這樣生活中與尼羅河息息相關的古埃及人,會怎麼用象形文字去紀錄要往哪邊前進。
這兩張圖有什麼不同?左圖沒有風帆,右圖有風帆。看到這可以試著聯想推論看看,再看看下面的答案。
由於尼羅河是由南往北流,因此往北時,可藉由水流的力量前進,但是逆流往南行,就得靠著風了。
因此右圖有風帆的意思是往南行,左圖沒有風帆的表示往北走。很有意思,不是嗎?
當時世界上所建造的船,都是單體船,只有一個船體,若各位有看過海洋奇緣的話,是否有記得Maui和Moana駕駛的是雙體船,和古埃及一樣,當時並沒有釘子,因此玻里尼西亞的雙體船都採用繩子綑綁,將兩個船體透過彎曲的椰子樹幹連結在一起,並在兩個船體中間放置網子,這樣就可以放置更多物品,且具有高穩定度,更比單體船來的安全,這也是能讓玻里尼西亞人能在高危險的太平洋中航行至夏威夷、復活節島,雖說有如此好的船體設計,但是在寬廣的海洋中,多變的氣候,能在西元前1500年前,航行這麼遠,並且抵達至這些非常小的島嶼,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套一句孩子推論的,洋流是可能的關鍵。在南緯35-50度有個暖流從西向東,這也的確是可能協助他們航行這麼遠的助力。
(圖:復活節島上雙體船的壁畫)
再來説說古代中國,長江黃河流域的中華文化,真是個熱愛創新的民族。從資料研讀得知,古埃及以及玻里尼西亞的船並沒有舵,然而古中國於西元一世紀時開始有船舵,得以掌控方向,更憑藉著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引領著人們勇於向外出海發展。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