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適合的 STEAM 主題
市面上有很多 STEAM / STEM 的專題作品。
但什麼才是我認為對小孩而言,是比較合適的 STEAM 專題與流程呢?
而不是只是看著別人作品,再複製一次。
每個小孩成長的生活環境大不同,男女喜好的東西也有所差別,不同年齡所理解的也有差異。
因此,「適性而教」是我認為陪伴小孩以主題式學習 STEAM 的原則。
因為小孩充滿好奇,順著他的好奇心,來探索自己的喜好,感興趣的來做相關 STEAM 專題,
讓他們保有對自己喜好的熱情,有熱情,較能接受挫折與挑戰,
因為做 STEAM 專題,過程中很有可能會遇到從來沒接觸過的知識與技能和經驗,
保有熱情,才能不只是堅持下去,更能不斷地精進思考。
[embedy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OEHhsYqUos[/embedyt]
在 2007 年,Steve Jobs 和 Bill Gates 在 D5 研討會時,分享了他們成就一個大公司,其成功的原因。
國外網站在這 D5 研討會中,分享了他們兩人的共同點。
7 Similarties between Steve Jobs and Bill Gates
- Passion 熱情
- Control 管控
- Leadership 領導統御
- Focus 專注
- Vision 願景
- Innovation 創新
- Product 產品
回到主題,既然「Passion / 熱情」是如此重要,也得到許許多多的驗證與贊同。
我們陪伴小孩學習 STEAM 專題,不也是應該建構在這上面嗎?
因此「我想要解決的課題是…」遠比「我要做的專題是…」重要的多,
帶著這觀念與小孩一起探索他們的 STEAM 主題。
而「我想要解決的課題是…」,這要如何陪伴小孩去找出他們生活中以及他們觀察到的「想要改善」,甚至「做得更好」的課題。
過去,我分享了一篇, 給創業者:別怕,放開你的心胸,勇敢體驗!
這就是我要分享與小孩一起探索 STEAM 專題的第一個模式:背包客模式。
旅行各地的背包客,不同於帶團出遊的觀光客,得自己觀察與探索,規劃行程,用自已的五感去體驗。甚至在探索過程中,盡可能地貼近在地環境與人文,
而非循著旅行團已經規劃好的行程與導遊介紹,去認識在地文化。
背包客模式,也是初步田野調查。
不預設立場,帶著「好奇心」與「同理心」去客觀感受。並且努力筆記與拍照,記錄著當時的情境。
在環境中,與在地人文接觸與對談,聽聽在地人是怎麼去思考的,他們是怎麼認知的,有什麼文化與背景,造成這樣的情景。
這樣的模式去搜集題材。
對於小孩來說,每天固定的城市生活著,要如何做到這「背包客模式」。會建議用以下的態度去探索:
- 堅持相信自己是有創造力的
- 每天想像自己是背包客,去探索四周,觀察有什麼新發現。
- 放開心胸,不預設立場。
- 練習同理心,設法感同身受。
- 不停反問自己「為什麼」,不要視所有事物為理所當然。
- 多練習多種觀察法,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式。
- 重視偶發事件,機會教育。
- 感受自己五感與現場觀察,親身經歷給予的感受更大,也能帶給更多想法。而非二手資訊。
因此,實務上,我會建議小孩,用以下的方式去實踐:
- 隨著帶著小本子,觀察到特別的事情,記下來。想到好的點子,趕緊跟身邊的人或爸媽說,最好也寫/畫下來。不用詳細與細節,重點在觀察的思考脈絡。將自己好點子趕緊跟他人說,一方面,可以加深印象,二來可釐清自己的想法。這時候,可以用心智圖記錄,或畫出當時腦中湧現的視覺圖像。
- 每天選一物,花點時間,硬去擠出適合更好的樣子。天馬行空也行。
- 每天帶著相機去拍下覺得有趣好玩的事物,甚至自己的生活所見所察,並且每天回顧今天的照片,練習說個故事與過程給父母聽。
- 分享觀察時,父母請先引導小孩說出「最近觀察到有趣的事情」,因為聽者聽到「感興趣的事情」,能提高專注力與互動,這給予講者(小孩)很大的鼓舞,並且這是一個好的對話起頭。
- 對於一成不變的事物,父母可以給予小孩「限定條件」,引導小孩在「限定條件」下思考,這樣更能專注。比如說,現在幼兒園擺滿了安全帽,試問小孩:若園長給了你一個小空間,你希望是什麼樣的空間?(空間為限定條件)
- 配合時事與當下環境,給予機會觀察及討論。
藉由「背包客模式」與小孩一起去探討出 STEAM 的主題。而父母與教師,便可以在後續引導小孩做「分析」、「整合資訊」、「原形設計」、「實作」。在這些過程中,加入 STEAM 。
數學為科學之母,將 STEAM 元素加入到主題,對於有經驗的父母與教師是要花時間去設計思考的。帶小孩認識「廣」,而「深」是要小孩自己去努力的。
我們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多面向的思考(廣),激起他們心中的熱情持續去專注在專題上(深)。
而「背包客模式」這也是在 Double Diamond 模型中,發散式探索與研究的一環